根据规划,此次慢行系统主要针对中心城区编制,北至沪宁高速公路,西至锡宜高速、钱荣路,南至蠡湖、梁塘河、旺庄路,并涵盖南长区、崇安区、北塘区全部,以及惠山区、锡山区、滨湖区和新区的部分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73平方公里。“惠山将作为‘沿山体验路径’,古运河用作文化展示,中山路、人民路也将成为‘感知城市慢行路径’。”规划人士介绍,慢行系统中,有4类特色慢行路径,其中以惠山森林公园沿山体验慢行道与古运河作为慢行系统的“两环”、伯渎港和江南水弄堂作为“两带”,此外还有湖滨路商业街延伸至蠡湖景区,中山路、人民路慢行道,以及规划中的锡山区东亭路南延接上新区锡士路的步行道等11条感知城市慢行路径,另外还包含了梁溪河、走马塘、梁塘河在内的21条滨水休闲慢行道,总长度约195.6公里。
针对环城古运河特色路径,规划着力对沿运河慢行道进行整治改善,对途经的公园、居住小区、商业区、城市道路等界面做出不同引导,形成一条能显露无锡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展示路径;针对人民路特色路径,规划将慢行道与两侧地块开发统一考虑,并且增加广场空间,优化公共自行车和过街设施,打造展现城市风貌的感知城市特色路径。届时市民可以选择骑行或是徒步的方式游览锡城风光,感知慢行的魅力。
感知中心城区慢行魅力,步行靠双腿,骑行有自行车。为了促进“慢行系统”中骑行方式的普及,规划中的无锡中心城区设置了1900个自行车点位,平均每个租赁点配备的公共自行车数量约为24-28辆,据估算共有5万多辆自行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市民只需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一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且每200米处都会设置人行过街设施。“不仅要让慢车道和人行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而且还要与商业街区、旅游景点、文化设施等合力形成完整的慢行体系,从而满足市民出行、休闲、健身、购物的需求。”规划人士表示,慢行交通一般指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是一种绿色、健康、可持续的交通系统,一般能承担50%以上的居民出行需求。其中,500米是步行出行的舒适距离,自行车则适合3公里以内的中短距离出行,慢行交通出行将与公交、地铁实现“零距离”接驳。
据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人士介绍,目前市区以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出门的市民占了常住人口的四成,而近年来随着机动车的剧增,老城区的人行道与非机动车空间明显缩减。在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现阶段,强化老城区慢行系统,根本目的是以规划引导扩大适宜人们出行的舒适空间。
如何能让市民“零距离”感受到水网密布的中心城区“滨水”魅力?此次规划致力于打造两张全覆盖的网络,不仅要实现全覆盖的沿路慢行网络,还要构建全覆盖的滨水慢行网络系统,采用各种措施使滨水慢行道连通。共规划滨水步行道272公里,滨水自行车行人混合道155公里,每隔200~300米设置一条绿化通道与周边地块沟通。
据悉,与滨水慢行网络搭配的是沿路慢行网络,分为通勤道、休闲干道、休闲支道三类,其中通勤道约297公里,休闲干道约218公里,休闲支道约218公里。同时,以绿化带分离人车空间,让人们出行更加安全和舒适。届时,市民可以沿着具有浓厚江南特色的滨水岸线徒步休闲,在平坦宽敞的河畔两侧道路旁骑车兜风,感受“滨水慢行”带来的乐趣。
据了解,目前锡城重点打造了24个慢行核,总面积约2636公顷,其中吸引核6个,分别为城北中央公园、锡惠景区、南尖公园、市体育公园、市体育中心和环蠡湖景区;活力核18个,分别为天一综合体、百乐时代广场、石门路商业街、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青石路商业休闲街区、站前商贸区、崇安区公共文化中心、老城商贸区、荣巷历史文化街区、万达广场、蠡湖风景滨水街区、湖滨路商业街区、太湖广场商贸中心、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东亭港商贸区、新区商贸区、旺庄路金融商业街区和南禅寺商贸文化街区。
慢行系统建成后,市民可以选择“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同时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低碳生活,实现“大慢行、小着手、高品质、低碳排”的规划目标,感受锡城“慢行”生活带来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