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
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
图片
图片
文章正文
重庆猎头公司: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正在取得新突破
   2019-10-18 11:14:26    文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各个经济体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人才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为反映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分析中国在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了《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以为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提供研究支撑。

当前,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得分第一的上海竞争力指数也仅刚过及格线,中国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际人才规模上,最后一名的山西与第一名的上海差距悬殊;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马太效应”影响明显;广东成为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并在国际人才创新方面表现最佳。与此同时,江苏、广东、上海等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国际人才职业结构相对较好。在政策方面,北京和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国际人才政策创新正在形成追赶之势,区域国际人才竞争正在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呈三个梯队分布,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这与中国当前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较低直接相关,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化程度在国际融合度上的间接体现。在本次评估中,上海成为国际人才竞争力评分最高的区域,但如果按百分制来讲也仅是刚刚跨过及格线。北京、广东和江苏位列2-4位,与上海共同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这一梯队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等共性,其中,江苏和广东长期位列中国GDP省份排名前两位,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其开放程度和发展程度都是全国最好的。

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发展较快的省份构成第二梯队。浙江以2.53的得分担任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但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若细化到各个分指标来看,两个梯队的差距并非归咎于个别因素,而是整体性的差距。

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依次为新疆、吉林、内蒙古、海南、贵州、山西、西藏、宁夏、青海和甘肃。虽然其中不乏与其他国家接壤的省份,但由于深处内陆,接壤国家的人才以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现阶段并未给接壤区域带来显著国际人才红利。

各省域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差距如“落崖”,北京、上海最吸引留学生

从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单类指标来看,“国际人才规模指数”是六个维度指数中最能够直观体现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的指数。各省市“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差距相对明显,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山西的分差达0.8分(最大区间为1分)。北京紧随上海位居第二。广东和江苏分列第三、四位,但与上海、北京差距明显。

在其二级指标“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这与当前中国高校的分布情况,以及高校在吸引国际留学生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力度等方面有直接关系。而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省域来华留学规模普遍不大,这也反映出中国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困难。

“境外来华工作专家规模指数”作为其另一项二级指标反映了来中国境外专家的区域分布情况。研究显示,广东是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上海、江苏、北京分列2-4位。浙江虽位列第五,但与前四名评分差距显著。这与“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各区域差异情况相似,说明当前中国国际人才分布的均衡程度相对较差。

国际人才结构各省域差距不大,安徽、辽宁、河北胜出“北上广”,北京国际人才职业结构掉落“一线”

“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在不考虑规模的情况下,仅对人才结构进行分析,是对一个区域人才结构特征的真实反映。中国各省域引进的国际人才质量层次相近。安徽及西部地区人才学历结构相对偏高,该地区引进人才针对性相对较强,且主要以普遍有较高学历的科研类人才为主。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国际人才引进更趋市场化,具有多样性,其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被相应稀释。

“国际人才职业结构指数”数据显示,江苏、广东、上海的国际人才职业结构相对较好,而同样作为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北京仅排在第24位。我认为,相对于其他区域,北京国际人才的工作周期更多地集中在中短期区间,故在聘请方式、签证类型和岗位情况在数据的反应上会有一定差距,如短期聘用过程中的引进方式、签证类型和岗位情况都会趋于便利化而从简。

国际人才创新广东居榜首,西部地区创新潜力高

“国际人才创新指数”是对国际人才在创新发展和创新贡献方面的预期成效进行评估。在其二级指标“国际人才创新基础指数”中,陕西、贵州、西藏等西部地区得分相对较高,即国际人才来源国和所涉及行业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这与该地区引进国际人才具有明确导向性有重要关系。北京、广东和江苏在市场化引进国际人才时,其国际人才创新基础仍然保持靠前。但上海此指标的得分不高,这与上海所引进的国际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与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其他领域的创新潜力相比偏弱相关。

“国际人才创新贡献指数”主要反映境外来华专家对于行业的贡献预期。数据显示,广东、上海、江苏排名靠前,其中广东领居首位,北京国际人才创新贡献指数受长期工作人才的数量影响得分居中。随着中国人才政策不断突破创新,国际人才在中国发展将成为新常态,区域引进国际人才的工作周期需要向中长期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新作用。

国际人才政策东、中、西部地区形成不同落差,江苏跃居榜首

在“国际人才政策指数”维度,区域间差距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普遍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其二级指标“国际人才政策创新指数”是对于国际人才政策创新突破的情况反映(并不是对于国际人才政策的全面梳理比较),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得分相对较高,广东得分位居中上。这与广东顶层政策中人才“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具体政策未及时出台有关,但广东在国际人才出入境政策方面表现了良好的创新性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针对广东出生或原户籍为广东的外籍华人推出了5年以内多次入出境有效签证,对华人回国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政策突破。在“国际人才政策配套指数”二级指标中,各区域出现显著落差,并呈阶梯状分布。

国际人才发展环境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最大

“国际人才发展指数”是对国际人才来中国大陆开展工作的基础环境进行评估。数据显示,上海达到指数最高分值1,也是六个维度指标中唯一获得满分的区域。上海依托港口经济和良好的国际化发展背景,是外资企业落地和国际贸易往来的最重要门户。

另观察“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指数”二级指标,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整体上比外资企业发展环境好,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东南沿海区域的发展情况仍差距较大。中国多数区域在国际贸易的表现不足,致使其国际人才引进仍以项目引进为主,发挥国际人才市场动能的环境欠佳。

国际人才生活幸福感广东最有保障,中西部区域居住环境具有较好潜力

第六个维度“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对国际人才在中国生活的实际需求进行比较,包括“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国际人才旅行指数”三项二级指标。总体来看,广东、北京、江苏、山东和上海的国际人才生活指数最高。

“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具体评估了区域对国际人才的医疗需求和子女教育需求的供给能力,广东、江苏、北京、山东和上海位居前五。广东、江苏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2015年所拥有的三甲医院数量分别为132所和135所;而北京、上海拥有较多的国际学校,2015年拥有教育部认证的国际学校数量分别为20所和21所。

通过“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可对国际人才在区域居住的舒适度予以评价。宁夏、广东、内蒙古、海南、北京位居前五。广东、北京是城市化发展与生活舒适度结合程度相对较好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区域在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方面具有较好潜力,其空气质量和公园绿地面积等,对于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国际人才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需要进一步将这种自然吸引力转化为吸引国际人才入驻发展的能力。

“国际人才旅行指数”反映了区域出行的便利情况和国际人才对区域文化的认可度。广东、上海、北京作为中国对外的重要门户窗口,在国际航班和国际游客接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云南居于第四位的良好表现显示,吸引国际人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区域需要将“长板”拉长,有助于在对综合能力要求高的区域国际人才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为了解决中国各区域在人才管理与服务、人才政策创新与突破、人才新政推广与实施、城市软实力提升、国际人才开发合作等方面发现的限制和问题,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引进国际人才顶层设计的落实工作,设立专门的国际人才管理机构。目前来说,中国引进国际人才仍然缺少关键的统筹管理机构和必要的法律支撑。一方面,中国国际人才管理权限相对分散,管理与服务普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面对国际人才的管理,中国现行法律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补充,例如制定相关领域的移民法,在规范移民管理机制的同时,保障和明确移民相应的权益与义务。

二.加大操作层面的政策突破力度,国家创新区域应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与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头作用。一是进一步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限制,抢夺全球优秀的人才苗子。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并留华发展,扩大中国优秀人才储备。二是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引力场。三是实施华裔卡制度助力构建海外“人才银行”,促进海外华人回流环流。

三.持续推动示范区国际人才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积极探索城市群国际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政策的突破在创新区域先行先试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仅在创新区域试行,又会造成区域国际人才新的不平衡。如何向国内其他省市区域逐步放开,将成为政策创新突破后需要持续跟进的重要工作。我们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实施国际人才引进与共享的同时,选择其他具有良好经济基础和国际人才需求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进行试行,从而将创新政策由城市、城市群,推广落实到全国范围。

四.进一步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从自然环境、城市文明和生活配套方面提升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国际人才来到中国后的融入性工作与服务是中国当前国际人才工作的短板。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如何快速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对于其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具有较大影响。我建议建立相关机构体系,从对中国政策法规的介绍到当地文化风俗的熟悉等方面,为境外人才快速融入生活环境,独立开展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尝试依托产业集聚效应,打造适合国际人才生活的国际化社区,包括子女教育、生活娱乐、社区活动、英文服务等,为其到中国发展提供必要的国际化环境。

五.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打造国际人才协调服务专业平台。当前区域国际人才开发合作仍以政府为主导,以构建框架协议为主要合作形式,缺少宏观层面的统筹协调和市场化专业化机构的参与。中国需要建立专业的国际人才组织,承担建立国际人才信息库,设立和管理海外国家猎头,开展国际人才研究等职责。通过国际人才合作组织综合协调,统筹区域之间的人才开发合作,建立全面的人才开发体系,促进人才区域化一体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优势地位,提升中国人才话语权的同时,为区域人才竞争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快速发展的中国正逐渐成为国际人才寻求长期发展的新选择,而区域国际人才竞争也已经拉开序幕,尤其是以创新集聚或者经济特区为主的区域,更是成为国际人才突破的桥头堡。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国际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成为中国解决劳动力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也成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发现和推广适应本地区的国际人才引进措施、提升区域内部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的对比研究找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智政策,促进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浏览 (649)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Elaine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