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港交所出台IPO新政,生物科技企业在未盈利情况下可赴港上市。截至目前,继歌礼药业成为首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成功在港上市后,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也成功登陆港股。此外信达生物、复宏汉霖、亚盛医药等创新型企业也均在排队上市中。
“新药研发的最初阶段是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短板,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雪中送炭过,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科学家、生物学家不能因为钱来安排整个研究周期,因此我们决定要雪中送炭,而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上市的门槛不能太高,但也不能低到跟美国完全一样没有门槛。”李小加说。
对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其风险性是比较高的,那么能否由交易所进行实质性地审查,由专家进行把关呢?对此,李小加表示,我们能做的就是给投资者足够的信息让他理解这个行业,最后自己做出选择。上市的规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既然规则定了,符合规则的就应该能够上市,还是将选择权交给市场。
近几天,人们对带量采购所引起的上市公司市值”蒸发“高度紧张,对此,李小加表示,这些都是属于变革之间的阵痛与重新定位,就如生物医药领域出现上市破发、“一地鸡毛”是大概率事件,但出现“一地鸡毛”后仍旧会涅槃重生,因为人们面临的老年化问题,强烈的就医需求,以及对生命延续的追求等,这些需求现在还远远得不到最基本的满足,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资本一定会是最重要的媒介。
投资者需要更多勇气,医药企业需要合适的团队
中国的医疗需求在高速增长,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在医疗费用中,个人支出比例是比较高,虽然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也远比印度、美国等国家高出许多。目前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包括广覆盖、低保障等,个人支付占到将近30%,而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占比仅为10%。
如何将医疗费用中个人支付的比例降低呢?陈东升表示,这有赖于第三方支付,实际上就是以健康保险公司为核心的大健康生态体系的管理。大健康生态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康复、终极关怀以及支付等。商业健康保险承担的就是支付方面的工作,将医疗费用中个人支付比例的这近30%尽可能转化为商业健康保险,能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就医压力。